|
$ t ]6 l; Y/ }" h9 ?& `
) V L9 g6 o+ t c4 `& b史欣玉(前)表演京剧时舞台照。
2 c" ]8 j. f) D4 A/ D% Q" D3 q$ g$ ]! U
; Q. f: Y! d1 b/ v0 J
7 E5 \3 I1 U! Z; E1 G
史欣玉在后台完成妆造。
/ ?2 T: C/ n9 Y0 n# Y; n% U- X+ |% F! e3 G M/ _# \
' E7 g" W+ R3 x2 j2 g. \
. V! z4 Q0 y, u5 p( |
史欣玉生活照。# C5 S6 g8 _. k4 u% A# ^
6 ?. L- L) K3 V9 o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
, [4 M! l6 d, h! x$ t6 q. Q/ Z: n9 z7 m+ B# n; B
史欣玉自幼学习京剧,目前在多伦多大学学习传媒与艺术史。留学路上,她不忘心中的戏曲梦,创办了“回响传统文化研习社”,在异国他乡传播中国戏曲文化。从多伦多市中心的小剧场到大型演出,史欣玉用精彩表演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,通过社交媒体向更多人展现中国戏曲。
0 b3 Y/ z5 }& A5 J; p7 _, F3 y+ x: I1 W
5岁半与京剧结缘+ G4 i5 P' y) d2 C; t
' j- w W' B( V: p
史欣玉和京剧的缘分要从她5岁半说起。“小时候,我看到电视上京剧演员穿着色彩斑斓的服装表演,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,便想要模仿他们。我把玩偶摆在一起,把他们当作观众,然后将床单、被套披在自己身上,装扮成京剧里的角色,仿佛自己站在戏曲舞台上。”史欣玉说。8 H) F* q. ]8 D, ~* L& N* K8 P
* |$ n/ B8 ~: Y C: P& V1 z* D史欣玉的父母发现了她在京剧方面浓厚的兴趣,便为她寻找了一位老师。史欣玉说:“在大家的印象里,京剧老师都很严肃,学习的过程也很艰苦,但我的老师很和蔼,她总是鼓励我,让我觉得学习京剧是一件快乐的事,这更加激发了我对京剧的喜爱。”$ |# a3 S5 s. T3 j: l/ H" @
4 U2 ?6 g' k# j, P8 @/ N0 A* c
来加拿大留学后,史欣玉一开始感到孤独和不适应。“当时,我想做一些事情来充实生活,于是开始自学昆曲。学得越多,练得越多,我想展示给大家的愿望也就更强烈。”& u9 |# q p0 h' D- u+ ~" ? y
& f1 C# V8 }* M
就这样,史欣玉和朋友们创建了“回响传统文化研习社”,并在当地组织表演。史欣玉说:“第一次办这样的活动,我们都没有经验,中间遇到了很多困难。我们找了很多家剧院,最终定在了一家多伦多市中心的剧场,大概能够容纳120人。出乎意料的是,演出的票立刻售罄。看到大家的热情,我更加坚定了办好演出的决心。”
& f4 b5 H# r- G. W; h: g6 D' v
: c6 p' ], r9 M; h/ C史欣玉很快遇到了另一个难题——扮相问题。她说:“在国内演出时,扮相由专业的妆造老师负责,但是加拿大没有这样的老师,所有妆面扮相需要我们自己动手。”" I' G' G1 |# _3 `
/ A1 d0 X5 P: Z史欣玉对于演出扮相有严格的要求,她说:“我想尽可能地将戏曲完美呈现在观众眼前,让大家一看就知道,我们的演出是专业的,因此妆造、舞台效果都不能马虎。我们每个人身兼数职,既要表演,也要学习妆造,互相帮忙完成扮相。”
( A; O3 a. I" q& f+ O- g* n9 I: U& b: w3 g( @& ?. r: f
到了演出的日子,史欣玉和朋友们表演了折子戏《牡丹亭·游园》。她说:“当时观众很兴奋,他们没有看过这样的戏曲表演,展现出了很大的兴趣,演出结束后还不停追问我们穿的是什么,唱的是什么。”- U8 d+ o' A1 P; h4 {. m
. m4 H& o8 d, Z$ t+ G第一次演出的圆满完成,给了史欣玉继续前进的动力。“我们的演出收获了一致好评,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宝贵的意见,这让我既有成就感,又有新的启发,我希望下次做得更好。”史欣玉说。) _+ ^/ W8 P& X: E5 t
' t% R& B2 Y. t外国观众越来越多* Y [6 w5 v3 w/ J7 L: F0 U
6 D/ o" @5 i" |: q- i% @8 ?6 X8 W史欣玉说:“‘回响传统文化研习社’的成员主要是多伦多及周边高校的学生和在职年轻人,具有专业或半专业的艺术背景,我们因为共同的热爱聚集在一起,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。”% w0 G8 Z: X% P
! ]. n- B1 x$ Y6 E) _! {“去年我们举办了《如梦令》的国风大秀,整场演出持续了两个多小时。不仅表演了流传600年的经典昆曲《南柯记》《牡丹亭》,气势磅礴的中西乐合奏《瑶族舞曲》,还有《红楼梦》造型走秀。”史欣玉说。' ^( O8 v6 z) f4 c
& k7 H" g% z3 u& [$ E$ N+ I7 W“刚开始,大家得知要表演《红楼梦》走秀都非常兴奋,我们想尽全力做到最好。”史欣玉说,“我们以1987年剧版《红楼梦》为参考,寻找贴合人物气质的模特,在服饰和妆造上也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,每一个动作都是揣摩了人物性格之后定下来的。经过两个多月紧锣密鼓地准备,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。我还记得当十二金钗与贾宝玉在舞台上站定,灯光落下的那一刻,全场的掌声与相机快门声不绝于耳。”
, n2 T4 _/ m( p- o& k
9 t- @( d2 t4 t F随着举办的演出增多,台下的外国观众也变得更多。史欣玉分享了一件令她印象深刻的事。“有次我参加文化节的演出,台下坐满了外国观众,他们平时较少接触到中国戏曲文化,感到很新奇。一场演出结束后,外国观众纷纷走过来要与我合影,舞台距离化妆间仅几步距离,但前来合影的人把我团团围住,短短的几步路生生走了20多分钟。看到大家如此热情,我感到十分开心。”史欣玉。" Z" ^, n0 r- m6 W" n( e A7 X
7 |3 `8 s. N( l& O/ d7 w! h6 f- X6 e
研习社还收到过多伦多大学东亚历史文化课老师的邀请。史欣玉做了一次客座嘉宾,为多伦多大学同学们讲解中国历朝历代不同形制的汉服。“我记得同学们听得很认真,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,我还现场演唱了一首昆曲,带大家沉浸式体验中国文化。”3 P% a: k" C {3 @) m. T+ u
6 n. |, Y; ~! E/ @史欣玉坦言,在国外传播中国戏曲文化,一路走来得到了许多帮助。她说:“最初我们的演出没有专业伴奏老师,伴奏是从网上下载的,演员们只能跟随伴奏的节奏来,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演出发挥。后来,我们结识了很多华侨华人,他们热情地提供帮助,有专业的伴奏老师加入,助力演出。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将我们连结在一起,想到这里我的心中总会升起一股暖流,愈发热爱祖国文化艺术。”% S- U4 V) [3 U, r5 L
3 I$ z) B c* }; P; p6 ~- b社交媒体分享演出视频
) p6 G, i3 p" D
; M/ B8 N1 i. W8 z4 K {( E除了举办传统文化演出,史欣玉还运营自己的社交媒体,通过网络向更多人传播中国戏曲文化。她说:“有一次,我想录制在中式园林里练习《牡丹亭》的视频,于是来到了蒙特利尔市的梦湖园。演唱过程吸引了外国路人驻足。等我唱完一曲,他们都好奇地围上来,不停夸赞曲子非常动听,问我表演的是什么故事。我为他们讲解了牡丹亭的故事,还借此介绍了戏曲相关历史。他们津津有味地听完,还不时追问问题。看到大家很感兴趣,我很高兴,我们的优秀文化值得被更多人看到。”) X# T5 y# [$ o
1 p( N. |# p- S: Q1 a3 {除此之外,史欣玉常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演出前后的心得体会,吸引到了更多人对中国文化的关注。“发社交媒体就像学习一门新语言一样,不要害怕表达,而要大胆展现,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。”史欣玉说。( n. G# T4 ~, S4 ?* w- L
/ `% w! q2 f5 ~# Q$ Y+ A% v2 d吴沂萱
+ z2 w5 c; v W2 s& Z" g6 }: L) x/ j2 A+ J
来源: 人民网-人民日报海外版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