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新华社西宁1月4日电 题:江源之诺——青藏高原山村生态移民搬迁20年纪事
& u9 V& R) P8 _
0 e# I. O' j/ ^1 g- V新华社记者史卫燕、王金金" y# x- \1 Q" r# X% \8 i5 t
8 t; x' x8 {& f
这群人爱家的方式,是离开家。0 h0 m/ \9 {1 f1 s2 s( {
! p6 M6 H+ [( B$ y* f/ O" x5 ]( w过度放牧曾让长江源地区、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镇的部分草场加速退化。2004年,在党和政府关心和推动下,世居此地的128户、407名牧民,搬迁到420多公里外的海西州格尔木市。
: U0 y+ L! Z0 }; i, l8 g* A
8 h0 ^' o) {8 d9 e5 o村子也有了新的名字——长江源村。
- e. ?6 G0 }5 l1 h1 p: V" B% t2 u$ _* b3 ]( c0 [, h E
看着窗明几净的客厅,村民申格总会想起8年多前的情景。2016年8月22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,详细了解一家的生活情况后,亲切地说道,“你们的幸福生活还长着呢”……3 D5 x: `. o. z. Z: h& y
6 _( S! P2 B5 v% u( O
党的十八大以来,那片让他们魂牵梦绕的故乡再次生机盎然,生活好了、日子富了,这些告别草原、住进城市的牧民深深感受到,远徙他乡却奔向了幸福。每一滴澄澈入海的江源之水,都见证了将江源还给江源的庄严承诺。/ L0 t W5 C' B. a. u ?1 s( ]% [- o
2 r8 x. Z8 Q! z! i9 C$ P回家- S( `: X. Y) m0 K3 I
! W5 F$ r& K0 i) v( m
回家,是每一位离乡人最执着的想法。这一点,长江源村村民刻骨铭心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,不仅守住了村民们那片“渐行渐远”的家,也还给他们一片记忆中山清水秀的家。, ~8 Z' t$ E/ ^) }3 `
4 Q" y- z) h+ I o6 E
“想家,做梦都想。”老汉申格觉得自己对于“离家”这件事最有发言权。) h e1 j% E4 O$ `' M! v' P" m
) s3 D' x' L" D6 ?% S0 _4 L
初见申格,他身上最打眼的是腰间佩戴的“吾尔朵”。
8 O7 T' l8 Q& S4 z
1 A2 Y8 d% Y+ b8 S离开江源已20年,他时常梦见自己挥舞着“吾尔朵”追逐羊群,哼唱的悠扬牧歌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传得很远。
9 V9 w8 B6 T2 m
; [1 w4 R v1 P$ h# h- H申格家原在长江正源沱沱河畔的要盖村,藏语中,要盖意为“天柱”。在这接近天的地方,他家有12万亩草场,70多头牛,400多只羊。) b( z5 y' p- u+ J
; R1 j; T x% V9 H$ Q1 P
随着牛羊数量增多,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长江源头草场逐年退化。飞舞的黄沙、消失的动物像是江源在向牧民们发出“求救信号”。申格发现,草滩上曾经偶见的鼠洞变得满地都是,黑乎乎的,像是打在了心里,看得心痛。4 F0 L1 A( S$ E
* K/ U3 ~0 q9 _2004年,申格和乡亲们一起搬到了长江源村。如今,“山上”怎么样了?年已68岁,身体不允许回老家看看,申格对老家更加心心念念。
( N. R* Q7 l+ A3 M! s) a
' `8 R6 N+ L8 E2 z2011年,国家开始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,长江源村村民可以获得禁牧补助资金;
( w c. L6 D' O6 W* P/ `7 l1 p
/ ^: g& q9 E3 R* c* N' I2013年,100多名长江源村村民受聘成为生态管护员;
1 U! [7 `8 v+ o# O5 i: d# r# y Y9 q" N- y
2024年,根据最新的格尔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,长江源村所在的唐古拉山镇85.25%的行政区划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……
2 J0 r' G% e% W" R
b2 g; j7 [$ Q如今村民们回去不再是放牧,他们或是巡山巡河、或是参加赛马节、或是消暑度夏。% r! `. `% ^1 E. [
6 v+ y6 t6 Q5 L
夏季赛马场上,骏马配着五色绸带,骑手英姿飒爽。马上刀术、骑马捡哈达、马上“吾尔朵”……选手们角逐草原荣耀。长江源村的村民经常把孩子抱上马,带着他们跑一段,唤醒血液中的游牧基因。
6 G2 } Y; W8 ?+ Z4 h2 [* U$ X+ B6 e
“蓝天白云,遍地格桑花,太美了!”孩子们回来向申格炫耀。申格取出腰间的“吾尔朵”,告诉他们自己年轻时可是赛马高手。/ d, P5 x+ o/ |6 x
' L6 G3 q; V5 q# o5 e- R申格更喜欢和闹布才仁聊天。
2 i! _ o$ B) M1 V* j- |4 S
2 \8 H; z6 i! J6 V' C; x作为长江源村的生态管护员,闹布才仁定期回到故乡巡护草场,捡拾垃圾、记录草场变化情况。每次结束巡护,申格等村里的老人总要问闹布才仁:“草长得怎么样?你这次去碰到了哪些动物?”
& n b# V5 k G' C
, X a( G; x+ \1 T2 c“草场上的鼠洞比以前少多了,草长得密密的,跟地毯似的。”闹布才仁拿出手机给老人们翻看,成群的牦牛瞪着眼睛望着手机、悠闲的藏野驴成双踱步、三三两两的狼往山里跑两步又不时回头……
% E) m7 \6 R9 G4 @0 O6 c; E" }) f1 k, w8 x- a: D2 k
“值了,值了。”申格喃喃自语。
6 L8 \1 x( T" n5 h+ N9 F: u- t$ x
# _; n0 F2 s3 |3 o离家) d7 b- V8 ]) Z, P# s
- v5 L) X( F& o. Q$ r1 O: }雄鹰飞不过的山,唐古拉。: h3 V+ O8 f' g" P- ~2 f% B* @% n/ x
4 v& B2 S/ F7 u1 f
在这座青藏高原的中部山脉,“长江第一滴水”化于寒冰,奔向神州大地,汇聚成中国第一大河。千百年来,冰天雪地庇佑着来此谋生的牧人,每到夏天,丰沛的水源让这片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原绿草如茵。' s" {% A( b0 w ]3 n7 {' W
0 y- U8 ]% u, Q2 A) @
这里的人们深知对自然的仰赖,“百湖”措里玛、“山中湖”格日罗、“天柱”要盖、“大红石”多尔玛、“牛角宝座”拉智、“牦牛帐篷”努日巴……他们这样给唐古拉山镇的6个村起名字。
% J: A! n l9 V: Q# ?" J; W: }8 M7 ~$ v! R0 G) b
2004年,牧人们迎来命运转折。- y- k$ Z2 D2 }6 L1 U- q H! `
0 f/ e* q- N/ \$ R$ |3 N4 o! Z“退牧还草”,开了30多次会以后,大家明白了——牛羊太多,家乡的草供不了这么多张嘴,搬家就是保护草原。
0 U: L, K; k% J# J
8 B3 V3 T+ N8 y8 e" o" b搬!
8 T# [6 h3 N1 N
* q& w$ C, I; |" w# L当年11月底,128户、407名生活在禁牧区的牧民挥别故土。
9 m6 H# ~ T: k* D; k3 n! {, ~/ [8 F6 R; z$ L# [
牧民们舍不得家里的牦牛帐篷、铁皮柜、炉子……都搬上了“东风”卡车,人挤在车厢里站着,扶着老人,抱着孩子,趁回头张望时,偷偷抹去眼泪。* K) X# }, {8 z$ ~+ H1 C/ |
8 @ z# {8 }5 D! A. u6 g经过可可西里、翻过昆仑山口,浩浩荡荡的搬迁队伍在格尔木市南郊的一处戈壁滩,决定扎下来。
5 X" P. Q. F3 E6 G( j% _- J! W+ [ ]! Q
当地人十分诧异,四处是黄沙,离城里也远,牧民们为什么要把新家安在这里?他们答道,这里紧挨青藏公路,路通向长江源,那是家的方向。
* k [( v2 s/ F- D" @
0 t. g/ T, B/ `! m从决定搬迁到落户新家,不到半年时间,牧民们把江源还给了江源。
9 A% {" `# { `5 d. Q2 w$ _; i1 E$ i" D
新家. A0 \! s6 u. Z3 q2 y( y
! J! X; W! k% F0 Y
如今的长江源村,宽阔平整的道路纵横交错,美丽古朴的藏式风格民居坐落其间,农畜产品加工、露营烧烤基地等乡村产业项目一个接着一个……长江源村驻村第一书记梁亮说,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100万元。
, F3 s& l" U3 h( T. R
2 h5 L6 L4 P* F4 m长江源村已经成为一座灯塔,越来越多牧民自发走出牧区到这里落户,目前全村已有223户609人。
3 X. ]4 m+ G- X# U2 _
4 [- J8 ^) f8 j# v; j4 c' |这一切离不开搬迁后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。1 n5 X* }# O8 X* `1 ^/ d
5 E: p) P% B* ]2 |
为了解决牧民进城的生存问题,国家为他们盖起了新房,做职业技能培训……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,上级党组织派来了驻村书记,增加了产业扶持资金。4 W! z/ W$ \% p- _7 G# D
- I& ^2 U& O5 A# o
2017年,长江源村人均年纯收入达22828元,实现脱贫摘帽,搬迁牧民生活得到充分保障。
+ a8 o' |% ~3 [, S+ `
9 |2 G. T0 p/ S+ y# o与此同时,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在完善。土路变成柏油路,房子里通了水、电、气。村里就有卫生院,牧民享受新农合,政府还建了学校,宽敞明亮的教室让村民们啧啧感叹。4 W v; T3 f/ D: `9 t
; T2 B* g1 T: I* @ x: O
“在山上最怕的事就是生病,小病靠扛,重病要骑几天马到青藏公路边,再搭车到市里才能看。”村民尕桑告诉记者:“现在家门口就是卫生院,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% J J4 E% k! L
; J' ~1 Y' |: r6 x
更让村民们没想到的是,伴随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村里有了村集体经济,收益分红从过去的每人两袋米、两袋面、两桶油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金。
* c6 q" a! ]: _3 K
! z% T/ J$ g) k9 P' e, W这几年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村创业,“藏式民宿”“藏餐吧”等旅游项目在这个高原乡村“开花结果”,截至2023年底长江源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.67万元。
4 Z" q7 x( g# e J: @( v; m( s5 b0 L; J+ r# t; m: n% _ A& X7 ~' Y
家园& d: O- ]- ]# o! t2 z- B% v
& e6 `5 |1 x, C( m' J
申格觉得,幸福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。1 \" O' Y# L, ^- _
9 Y! _ }" A" P: V M
搬出大山20年,在命运的巨大转变中,牧民们逐渐学会以和谐共生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。- D" O/ C( }8 }- |& N2 d
9 U! P8 ^9 p& ^4 l2 t2019年,一条连接故乡与新村的“路”被打通:山上,在允许放牧区域,牧民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天然放养牛羊;山下,长江源村进行加工销售、品牌推广。“唐古拉藏羊”“唐古拉牦牛”等“金字招牌”远近闻名,产品在北京、浙江等地受到欢迎。
# Z+ h* B4 w) a F/ N
7 H$ r- H7 [5 W" U伴随三江源保护工作的日益完善,如今长江源村落实“一户一岗”政策,每家每户都有一名像闹布才仁这样的生态管护员。
; l4 n% `: _- ~2 e/ v
1 S( }% F# C9 j, ~' B b! P6 n6 x梁亮说:“牧民成为保护长江源的主力,守护家园就是守护‘中华水塔’,大家感到当初选择搬离草原是值得的。”, \2 [* T" |( c
9 \7 g4 v4 m8 f2 l; {6 x一系列最严措施保护下,监测数据显示,2019年至2023年,仅在长江源地区,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达261.7亿立方米,较1956年至2016年多年平均值偏多40%以上。
0 T4 a2 g/ M2 j( Q |9 v# D9 K; o( e. o1 S0 v5 t
一路向东,带着唐古拉清澈的江源之水,长江持续以干流Ⅱ类水质奔流入海。9 C0 ]( }0 r0 k3 b' w' w
( P6 k% B/ E% R- E# i* h9 N近日,观鸟爱好者在上海崇明岛发现了一群特殊的“访客”——小天鹅。随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,一度面临生态危机的崇明岛重焕生机,这一鸟类迁徙的“国际加油站”再次吸引小天鹅等越冬候鸟翩然嬉戏。, Z5 x: o& D. r! x# v% x/ W
' y* k4 S* i% H: A& S8 [
“长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。”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说:“作为源头,我们必须以对母亲河的深情和对下游人民的厚谊,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。”(完) |
|